人间最美四月天,正是花开好时节。为积极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为主”课堂教学,推进语文问学课堂建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4月24日下午,温州市方斐卿名师工作站、龙港市冯亦藏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暨“学为主”教学研讨活动在龙港八小举行。
教研教学
来自瑞安市外国语小学的王少云老师,带领四(7)班的同学们,为工作室成员带来了精彩的课例《海的女儿》。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学为主理念下的课堂,课堂上老师先通过交流课前预习了解学情;接着通过3分钟的教师讲解,带领孩子更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提炼出小美人鱼人物特点后,引领孩子们默读课文对美人鱼的言行进行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小人鱼这一童话人物的魅力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聚焦美人鱼的“美丽”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写法进行提问,并通过在文中寻找线索、记录关键词、形成导图等一系列活动合作解答提出的问题。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不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学生过程的展开,还是学习成果的呈现,孩子们全程主动参与,让“学习主动发生”。
第二节课是由温州市实验小学胡宝萍老师和五年级(2)班的同学一起带来的《田忌赛马》。胡老师的课堂教学紧扣本次“问学课堂”的主题。上课伊始,胡老师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重点聚焦赛马过程,让学生充分阅读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知晓孙膑使用的计策。面对这样一个传神的人物,学生不禁发问:孙膑是怎么想出计策并且确保成功的?这便是本堂课的第三问——针对“关键人物”提问。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人物的品质有了深刻的体会。
胡老师语言风趣,激情昂扬,通过幽默的语言,一次又一次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锤炼。课堂氛围频频走向高潮。
第三节课例是由温州市建设小学施钊老师带来的《跳水》。施钊老师让学生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讲讲故事,引导梳理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针对“不同角色的写法”提出问题,再归纳、筛选出关键问题,驱动学习任务。围绕关键问题,朗读相关课文内容,运用故事情节图,说出水手们“笑”以及猴子的一连串动作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紧扣船长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借助思维选择法,即不选择其他方法而选择向海里跳这个方法的理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船长所用方法的好处。这样让学生先思考,再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课堂,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的。
专家引领
经典课例展示后,方斐卿老师作题为《从“教师提问”转向“学生发问”——上学生提问的语文课》专题讲座。方老师强调,我们要将“学为主”这个主题理解内化,教师提问和学生发问不是简单的学习策略,它是课堂中教学的方式,是当前非常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未来的课。
所谓学生发问的课,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提问”来组织教学,是从“教师提问”转向“学生发问”的语文课。而提问绝不仅仅是统编教材中的语文学习策略,它还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方老师还从三个角度讲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学为主”的教学课堂。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初中生提出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有理想,第二个目标有本领,第三目标有担当。其中对我们教师来讲最实在的是第二个目标——有本领。其具体内容中有这几个短语: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探究意识,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叫热衷于提问。
从统编教材的角度看,处处都在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年级第二单元主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主题,其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问”。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还有三年的《不懂就要问》一课告诉学生“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以及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积累有关提问的名言。
从现实教学的角度看,当前的课堂上毫无疑问,教学方式太单一,全部都是老师提供的教学,全部都采用串讲、串问的方式。由此可见,“学为主”的教学课堂是语文重要变革的必然。
方老师还就时下流行的任务群大单元的教学发表了观点。他提醒大家要时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把教材作为教学过程的脚本。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个丰富的文学宝库,我们要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好。首先要了解它的编排特点,再教好教材,然后才活用教材。什么叫活用教材?就是叶圣陶先生讲的,把教材当做例子,用好教材的范例作用。所谓范例作用就是在教学顺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法方面上进行适当的教学重构和单元重组。
学能主动,教会引导,才能真正直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核。方老师帮助我们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视野,让“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相信学员们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忘初心,且教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