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对象的辐射引领作用,助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打响“好学温州”品牌,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2024年5月10日,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小梅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及温州市瓯越教育“未来名师”培养对象研修项目小学科学在永嘉县上塘城北小学举行送教活动。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小梅老师及名师工作室成员、永嘉县小学科学教研员叶丐强及县小学科学未来骨干教师培训班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课例展示
第一节由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的高青青老师和六(2)班学生共同呈现课例《八大行星》。高老师展示课前学生对八大行星的排列图,发现学生对八大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描绘不够准确,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建立行星模型,高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知道八颗行星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再让学生按比例缩小处理八颗行星的距离数据进行,在纸袋上建位置模型。当学生展示出这些模型之后,发现纸袋模型并不能很清晰的展现模型,高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小和位置都能展现在模型上,学生提出将纸袋放大的方法在米尺上建模型,再研讨比较纸袋模型与米尺模型哪个更直观,继续扩大,出示美国小伙的模型,让孩子感受到更加接近现实的模型。本课高老师从纸袋模型迭代米尺模型的建构,让学生不断想象八大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更加深入了解到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
第二节由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的夏彬彬老师和五(4)班学生合作呈现课例《它是下一个地球吗?》。课一开始,夏老师以一段流浪地球计划视频为引,让学生思考能否找到下一个地球。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展现课前调查结果,师生共研地球为人类及其他生命提供生存的各个条件;再提出地球具备怎样的条件能提供这些条件,借助视频资料了解地球的特点。再出示科学家不断寻到宜居地球的特点,以火星与开普勒22-B两个星球为例,学生经历阅读资料、找适合生存的条件、思考改善不适合生存的条件、判断是否宜居的过程,借助研讨论证会的研讨是否可以宜居,学生认识到目前只有地球才是唯一适合生存的星球。设计巧妙追问,地球一开始就适合生存吗?借助科普视频,学生发现地球能孕育生命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发生一系列的辩护,时间、空间上的偶然,才是能形成,建构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二、专题讲座
紧接着,分别由永嘉县上塘城北小学的周强杰老师、洞头区实验小学的倪协凯老师带来专题讲座《浅谈小学科学深度学习实践策略》和《借助问题链,促学生思维发展》。
讲座伊始,周老师首先深入解析了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点,强调了深度学习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深度学习是学生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求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随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深度学习存在着缺乏挑战、缺乏素养发展、无认知问题比重大等问题,详细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他提出,要实现小学科学深度学习,先要从概念到活动有机结合,纵向理清概念线和横向摸准进阶点;单元重构式推进、多学科重构式推进;其次,“学会提问”“导”深度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去自主提问题,需要扩充科学信息充实问题源泉、提供一些句式推动学生学会提问、学习地图拆解核心问题;最后依托知识体系创建作业模式多样式等实践策略。
倪老师的讲座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和提升。讲座中,倪老师首先深入剖析了问题、问题链的概念会和教师提问的意义。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触发器”,问题链是关联有序问题的主问题串。教师提问是诊断、启发、激发、促进互动的作用。接着,倪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指向大概念的问题链。他强调,教师应注重问题链中的主问题设计、聚焦性问题设计、辅助性问题的设计,并再设计中注意问题具有发散性思维和支架性问题的联结性思维。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向老师们阐述了问题链中对问题的要求:深刻性、挑战性、逻辑性、递进性、应用性等,以及问题链设计的原则,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重构,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专家引领
随后,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小梅老师对下午的两节精彩课例和两个讲座给予了肯定和热情的鼓励。王老师特别指出,四位老师都聚焦科学思维。如何建构思维型课堂,科学老师应该做哪些?前提是找准孩子学习前的概念起点和希望孩子建构的概念终点。具体做法要先解读教材再去看孩子的起点,确定孩子科学思维的发展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设计促进思维发展的活动等引发孩子思维的卷入和思辨性,让学生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
最后,永嘉县小学科学教研员叶丐强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本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通过观摩课例、专题讲座、专家引领,我们收获了知识、经验和方法,更收获了成长和进步。相信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们将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